艾灸治疗简称灸法,是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、温熨,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,通过经络的传导,以起到温通气血、扶正祛邪,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法。
艾灸治疗的作用
灸法能够活跃脏腑功能,旺盛新陈代谢,产生抗体及免疫力,所以长期施行保健灸法,能使人身心舒畅,精力充沛,却病延年。施灸对于血压、呼吸、脉搏、心率、神经、血管均有调整作用;能使白细胞、血红蛋白、红细胞、血小板等明显增高,胆固醇降低,血沉沉降速率减慢,凝血时间缩短,对血糖、血钙以及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也有显著的调节作用。
灸法的特点是既能抑制功能亢进,也能使衰退的机能兴奋而趋向生理的平衡状态,因此灸法对人体是一种良性刺激,对增强体质大有裨益,不论病体、健体都可以使用,尤其对衰弱儿童有促进发育的作用,所以灸法的使用范围是很广泛的。
艾灸治疗的操作
1、直接灸
将大小适宜的艾炷,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。若施灸时需将皮肤烧伤化脓,愈后留有瘢痕者,称为瘢痕灸。若不使皮肤烧伤化脓,不留瘢痕者,称为无瘢痕灸。
(1) 瘢痕灸又名化脓灸:施灸时由于火烧灼皮肤,会产生剧痛,此时可用手在施灸腧穴周围轻轻拍打,借以缓解疼痛。在正常情况下,灸后1周左右,施灸部位化脓形成灸疮,5-6周左右,灸疮自行痊愈,结痴脱落后而留下瘢痕。
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、肺结核、瘰疬等慢性疾病。
(2) 无瘢痕灸:将大小适宜的艾炷,置于腧穴上点燃施灸,当灸炷燃剩五分之二或四分之一而患者感到微有灼痛时,即可易炷再灸。一般应灸至局部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。因其皮肤无灼伤,故灸后不化脓,不留瘢痕。
一般虚寒性疾患,均可此法。
2、间接灸
用药物将艾炷与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肤隔开,进行施灸的方法。
(1) 隔姜灸:用鲜姜切成薄片,中间以针刺数孔,然后将姜片置于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,再将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。灸完所规定的壮数,以使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。
常用于因寒而到的呕吐、腹痛、腹泻及风寒痹痛等。
(2) 隔蒜灸:用鲜大蒜头切成薄片,中间以针刺数孔,置于应灸俞腧或患处,将艾炷放在蒜片上,点燃施灸,直至灸完规定的壮数。
此法多用于治疗瘰疬,肺结核及初起的肿疡等症。
(3) 隔盐灸:用纯净的食盐填敷于脐部,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,上置大艾炷施灸。
多用于治疗伤寒阴证或吐泻并作,中风脱证等。
(4) 隔附子饼灸:将附子粉、酒调和做成附子饼,中间以针刺数孔,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,上面再放艾炷施灸,直到灸完所规定壮数为止。
多用治疗命门火衰而致的阳痿、早泄或疮疡久溃不敛等症。
3、艾卷灸
取纯净细软的艾绒卷成艾卷,外裹以质地柔软疏松而又坚韧的桑皮纸,用胶水或浆糊封口而成。也有每条艾绒中渗入肉桂、干姜、丁香、独活、细辛、白芷、雄黄各等分的细末6克,则成为药条。施灸的方法分温和灸和雀啄灸。
4、温针灸
针刺与艾灸结合的一种方法,适用于既需留针又适用艾灸的病症。操作时,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,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,继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,点燃施灸。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,除去灰烬,取出针。
5、温灸器灸
是用金属特制的一种圆筒灸具,故又称温筒灸。施灸时,将艾绒或加掺药物,装入温灸器的小筒,点燃后,将温灸器之盖扣好,即可置于腧穴或应灸部位,进行熨灸,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。有调和气血,温中散寒的用。
施灸壮数
每燃烧一个艾炷为之一壮,每灸一次少则3~5壮,多则可灸数十壮、数百壮。
施灸时间原则:灸从久,必须长期施行方能见功,这是指慢性病而言。一般前三天,每天灸一次,以后间隔一日灸一次,或间隔两日灸一次,可连续灸治一个月、二个月、三个月,甚至半年或一年以上。如果用于健身灸,则可以每月灸三五次,终生使用,效果更好。如果是急性病、偶发病,有时只灸一、二次,就结束了,以需要而定,不必限制时间和次数。如果是慢性病、顽固性疾病,间日或间隔三、五、七日灸一次均可。要根据具体情况全面考虑,这样和用药的分量一样,无太过不及之弊。
上海徐浦中医医院以弘扬中医传统文化,服务沪上居民健康 为宗旨。医院以祖国传统中医学为基础,望、闻、问、切与辩证施治之妙方良药的开拓与创新,运用中医特色诊断方法,结合中药配伍的千变万化辩证施治,集“治 未病-治病-康复-养生保健”于一体,为居民的健康保驾护航。
温馨提示:上海徐浦中医院市医保定点单位。如果您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,可以点击进入【联系我们】或者拨打热线电话:021-66855555进行了解。祝您身体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