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徐浦中医医院 > 中医肿瘤科 > 结肠瘤 >
长期吃辛辣、重口味食物?肠道黏膜反复受损,易诱发肠癌
来源:上海徐浦中医医院阅读量:

很多人偏爱辛辣、重口味食物(如麻辣火锅、腌制咸菜、油炸烧烤),却不知长期过量食用会对肠道健康造成持续伤害。对此,徐浦特聘专家张晖指出,长期吃辛辣、重口味食物会导致肠道黏膜反复受损、修复,形成 “损伤 - 修复 - 再损伤” 的恶性循环,逐步破坏肠道内环境,增加细胞突变概率,最终显著升高肠癌风险 —— 尤其每周食用超 3 次者,风险比饮食清淡者高出 1.8 倍。

辛辣、重口味食物的 “伤肠关键”,不止是 “辣”

张晖主任解释,这类食物对肠道的损伤并非单一来自 “辛辣成分”,而是多种刺激因素的叠加:

辛辣成分(如辣椒素):会直接刺激肠道黏膜,导致黏膜充血、水肿,甚至引发局部炎症、糜烂,短期内可能出现腹痛、腹泻;长期反复刺激会使黏膜失去正常保护功能,易受有害物质侵袭;

高盐调味(如酱油、咸菜):重口味食物常伴随高盐,盐分会破坏肠道黏膜屏障,导致黏膜细胞脱水、坏死,同时促进肠道内 “亚硝胺”(明确致癌物)的生成,加速细胞突变;

高脂烹饪(如油炸、爆炒):重口味食物多采用高脂做法,过量脂肪会促进肠道内 “次级胆汁酸” 分泌,这类物质会加重黏膜炎症,破坏肠道菌群平衡,进一步推高癌变风险;

误区纠正:不要认为 “能吃辣就代表肠道耐受”,耐受不代表 “无损伤”,长期隐性损伤的累积才是诱发肠癌的关键。

 

 

肠道黏膜反复受损,为何易诱发肠癌?2 大核心机制

长期吃辛辣、重口味食物,会通过以下机制逐步将肠道推向 “癌变边缘”:

1. 黏膜反复修复,增加细胞突变概率

损伤过程:辛辣、高盐、高脂成分会持续刺激肠道黏膜,导致黏膜细胞不断受损、死亡;身体为修复损伤,会加速黏膜细胞分裂增殖;但细胞分裂次数越多,DNA 复制出错的概率越高,易出现突变细胞;

发展风险:若突变细胞未被免疫系统及时清除,会逐步累积形成 “异常增殖灶”,进而发展为肠息肉(癌前病变),最终可能恶变为肠癌;研究显示,肠道黏膜反复受损者,肠息肉发生率比普通人高出 2 倍,癌变风险随之升高。

2. 肠道内环境紊乱,为癌变 “创造条件”

损伤过程:长期刺激会破坏肠道菌群平衡,有益菌(如双歧杆菌)减少,有害菌(如大肠杆菌)增多;有害菌会分解食物残渣产生更多毒素,进一步加重黏膜损伤;同时,菌群失衡会影响肠道蠕动,导致食物残渣滞留时间延长,有害物质(如毒素、致癌物)与黏膜接触时间增加,加速病变进展;

关键表现:这类人群多伴随长期便秘或腹泻交替,粪便性状异常(如黏液便、不成形便),这些都是肠道内环境紊乱的信号,也是肠癌的早期预警。

张晖主任:科学调整饮食,降低肠道损伤风险

控制食用频率与分量,减少刺激

频率:将辛辣、重口味食物的食用频率控制在每周不超过 1 次,避免连续食用;

分量:每次食用时减少辛辣调料、高盐酱料的用量,选择 “微辣”“低盐” 版本,避免 “重辣”“极咸”;

搭配:吃辛辣食物时搭配大量新鲜蔬菜(如生菜、黄瓜)、酸奶(含益生菌),减轻黏膜刺激,帮助调节肠道菌群。

优先选择 “温和烹饪 + 清淡调味”

烹饪方式:多采用蒸、煮、炖、凉拌等清淡做法,替代油炸、爆炒、烧烤;

调味替代:用天然香料(如葱、姜、蒜、柠檬、香草)替代部分盐、辣椒、酱油,既保证风味又减少刺激;

食材选择:多吃新鲜蔬果(每天 300-500 克)、全谷物(如燕麦、糙米)、优质蛋白(如鱼肉、豆制品),为肠道黏膜修复提供营养,增强肠道抵抗力。

出现不适及时干预,避免损伤累积

若长期吃辛辣、重口味食物后出现持续腹痛、腹泻、便血、体重下降等症状,需立即调整饮食并就医,通过肠镜检查排查肠道损伤情况;即使无症状,40 岁后也建议每 3-5 年做一次肠镜,早发现黏膜损伤或息肉,及时干预。

饮食口味偏好看似是 “小事”,却直接关系肠道健康。“长期吃辛辣、重口味食物的‘爽’,是以肠道黏膜的隐性损伤为代价的 —— 及时调整饮食,减少刺激,才能避免损伤累积诱发肠癌,用清淡饮食守护肠道健康,远离癌症风险。”

(文章来源:39健康等网络健康科普平台)
  • 大便带血总以为是痔疮?张晖主任:这 2
  • 大便形状突然变细?不是小事!可能是肠
  • 从肠息肉到肠癌,需要多久?张晖主任:
  • 总感觉 “排便不尽”?不是痔疮,可能
  • 浦东新区上南路4091号

    11号线三林站6号口出/6号线上南路站2号口出

   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

    首页

    咨询

    电话

    自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