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在肠镜检查中查出肠息肉,担心 “会不会很快发展成肠癌”,却不知不同类型的肠息肉,癌变风险与时间差异极大。对此,徐浦特聘专家张晖指出,从肠息肉到肠癌并非必然,且所需时间因息肉类型而异 —— 多数非腺瘤性息肉几乎不癌变,而 “腺瘤性息肉” 是明确的癌前病变,若长期不处理,5-10 年内癌变率可超过 50%,需及时干预以阻断癌变进程。
肠息肉分 “两类”,癌变风险天差地别
张晖主任解释,肠息肉是肠道黏膜表面凸起的增生物,根据病理类型可分为 “非腺瘤性息肉” 与 “腺瘤性息肉”,两者癌变潜力完全不同:
非腺瘤性息肉:如炎性息肉、增生性息肉,多由肠道炎症、刺激引发,直径通常小于 1 厘米,生长缓慢,几乎无癌变风险,仅需定期观察,无需特殊处理;
腺瘤性息肉:包括管状腺瘤、绒毛状腺瘤、绒毛管状腺瘤,这类息肉具有 “异常增殖” 特性,直径越大、绒毛成分越多,癌变风险越高,是肠癌的主要 “前身”,其中直径超过 2 厘米的绒毛状腺瘤,10 年内癌变率可达 70% 以上;
关键误区:不要因 “查出息肉” 就恐慌,需先明确病理类型,重点关注腺瘤性息肉,避免对非腺瘤性息肉过度治疗,也不要忽视腺瘤性息肉的潜在风险。
从腺瘤性息肉到肠癌,通常需 5-10 年,分 3 个阶段
腺瘤性息肉发展为肠癌是 “逐步进展” 的过程,并非突然癌变,通常需经历 5-10 年,具体可分为 3 个阶段:
1. 早期:息肉缓慢生长,无明显症状
发展特点:腺瘤性息肉初期直径多小于 1 厘米,仅表现为肠道黏膜表面的微小凸起,生长速度缓慢(每年约增大 0.1-0.2 厘米),无任何不适症状,仅能通过肠镜发现;
癌变风险:此阶段息肉细胞虽有异常,但未突破黏膜层,若及时切除,可 100% 阻断癌变,几乎无复发风险;若不处理,会逐步进入下一阶段。
2. 中期:息肉异常增殖,出现 “癌前病变”
发展特点:息肉直径逐步超过 1 厘米,细胞增殖速度加快,出现 “异型增生”(细胞形态、结构异常),部分息肉表面开始出现破损、出血,此时已进入 “癌前病变” 阶段;
癌变风险:此阶段息肉若仍不处理,3-5 年内可能突破黏膜层,发展为早期肠癌;此时切除息肉,仍可达到治愈效果,但需术后更密切的随访。
3. 晚期:突破黏膜层,发展为肠癌
发展特点:息肉细胞突破肠道黏膜层,侵犯黏膜下层、肌层,形成早期肠癌;若继续进展,会侵犯肠壁全层,甚至转移至淋巴结、肝脏等远处器官,成为晚期肠癌;
关键转折:从腺瘤性息肉到早期肠癌,是 “可逆转” 的最后阶段,一旦发展为晚期肠癌,治疗难度大幅增加,5 年生存率骤降。
张晖主任:科学应对腺瘤性息肉,做好 2 步阻断癌变
定期筛查,早发现早切除
筛查频率:40 岁以上人群建议每 3-5 年做一次肠镜,若发现腺瘤性息肉,切除后需每年复查一次,连续 2 年无异常可延长至每 2-3 年复查;有肠癌家族史者,筛查年龄提前至 35 岁;
切除方式:多数腺瘤性息肉可通过 “内镜下微创切除”(如氩离子凝固术、黏膜切除术),无需开刀,创伤小、恢复快,术后 1-2 天即可正常饮食。
术后调整习惯,降低复发风险
饮食调整:减少高油、高糖、腌制食物摄入,每天吃 300-500 克新鲜蔬菜、200-350 克水果,增加膳食纤维(如燕麦、糙米),促进肠道蠕动,减少息肉复发诱因;
生活调整:避免久坐,每天保证 3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(如快走、慢跑);戒烟限酒,减少肠道黏膜刺激;控制体重,避免肥胖(肥胖会增加息肉复发风险)。
张晖主任的关键提醒
腺瘤性息肉是肠癌的 “可控源头”,只要及时发现、切除,就能彻底阻断癌变。“不要因‘无症状’就忽视肠镜筛查,尤其 40 岁以上人群,定期检查才能尽早发现腺瘤性息肉;即使查出息肉,也无需恐慌,及时切除并调整习惯,就能远离肠癌风险。”
(文章来源:39健康等网络健康科普平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