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徐浦中医医院 > 中医肿瘤科 > 结肠瘤 >
大便带血总以为是痔疮?张晖主任:这 2 个 “便血区别”,藏着肠
来源:上海徐浦中医医院阅读量:

很多人出现大便带血时,第一反应是 “得了痔疮”,自行用药处理却忽视潜在风险。对此,徐浦特聘专家张晖指出,大便带血并非痔疮专属症状,肠癌早期也常表现为便血,两者容易混淆;尤其注意 “便血颜色与性状”“伴随症状” 这 2 个关键区别,能帮助初步判断风险,若出现肠癌相关信号,需及时做肠镜检查,避免延误早期诊治。

为何便血易被误认为 “痔疮”?

张晖主任解释,痔疮与肠癌引发的便血有相似之处,加上痔疮发病率高(成人发病率约 50%),易让人形成 “便血 = 痔疮” 的思维定式:

共性表现:两者都可能出现排便时带血,且血液多与大便相关;

认知误区:多数人认为 “痔疮便血不疼、量少,肠癌便血会疼、量多”,但实际早期肠癌便血常无疼痛,量也可能较少,与内痔便血症状高度相似;

风险隐患:肠癌早期便血若被当作痔疮忽视,可能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—— 肠癌从早期发展到晚期通常需要 3-5 年,早期干预 5 年生存率超 90%,晚期则不足 10%,及时鉴别至关重要。

 

 

2 个 “便血区别”,初步鉴别痔疮与肠癌

通过观察便血的 “颜色与性状”“伴随症状”,可初步区分痔疮与肠癌,具体差异如下:

1. 区别一:便血颜色与性状,反映出血位置

痔疮便血:多为 “鲜红色,滴血或喷血,血液不与大便混合”

痔疮位于直肠末端(靠近肛门),出血多发生在排便时,血液直接随大便排出,颜色鲜红;常表现为排便后滴血(滴在大便表面或便池内),或排便时喷血,血液与大便分界清晰,无黏液或脓液混合。

肠癌便血:多为 “暗红色,血液与大便混合,可能带黏液或脓液”

肠癌多发生在结肠或直肠中下段,出血后血液需在肠道内停留一段时间,血红蛋白被氧化,颜色变为暗红色;血液常与大便混合,形成 “果酱样便”“黏液血便” 或 “脓血便”,部分可见大便表面附着暗红色血丝,而非单纯滴血。

2. 区别二:伴随症状,提示病变性质

痔疮便血:多无其他明显伴随症状,或仅伴 “排便时肛门异物感”

痔疮引发的便血,通常仅表现为出血,无大便习惯改变;若为内痔,可能伴随排便时肛门有柔软肿物脱出(可自行回纳或需手推回纳),无腹痛、腹胀、体重下降等症状。

肠癌便血:常伴随 “大便习惯改变、腹痛、体重下降”

肠癌除便血外,多伴随以下症状:

大便习惯改变:如排便次数突然增多(从每天 1 次变为 3-4 次)、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、排便不尽感(总觉得没排干净);

大便形状改变:大便变细(如铅笔状),或大便表面出现凹槽;

全身症状:短期内不明原因体重下降(1 个月下降超 5 公斤)、腹痛(多为下腹部隐痛或胀痛)、乏力、贫血等。

出现这些情况,必须及时做肠镜

即使无法完全确定便血原因,若出现以下情况,也需立即就医做肠镜检查,排除肠癌可能:

便血持续超过 2 周,或反复出现(如每月发作 1-2 次);

便血颜色为暗红色,或大便中混有黏液、脓液;

伴随大便习惯改变(如排便次数异常、大便变细)、腹痛、体重下降;

有肠癌家族史(父母、兄弟姐妹患肠癌),或年龄超过 40 岁(肠癌高发年龄)。

“便血 = 痔疮” 是危险的认知误区,尤其年龄超过 40 岁、有肠癌家族史的人群,更需警惕。“通过观察便血颜色、性状及伴随症状,可初步判断风险,但最终确诊需依赖肠镜检查 —— 不要因‘觉得是痔疮’就自行用药,及时就医明确病因,才能在早期发现问题,守护消化道健康。”

(文章来源:39健康等网络健康科普平台)
  • 大便带血总以为是痔疮?张晖主任:这 2
  • 大便形状突然变细?不是小事!可能是肠
  • 从肠息肉到肠癌,需要多久?张晖主任:
  • 总感觉 “排便不尽”?不是痔疮,可能
  • 浦东新区上南路4091号

    11号线三林站6号口出/6号线上南路站2号口出

   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

    首页

    咨询

    电话

    自助